当前位置: 首页 剧情片 布拉格之恋1988
手机观看

布拉格之恋1988

评分:
7.0 推荐

分类:剧情片 瑞典,美国 1988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 朱丽叶·比诺什 莉娜·奥琳  

导演:菲利普·考夫曼 

排序

播放地址

剧情简介


《布拉格之恋1988》本片根据米兰·昆德拉的同名小说改编。1968年,布拉格外科手术医生托马斯(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Lewis 饰)生活在对女人追逐的快乐中,享受着性的快感。画家萨比娜(莉娜·奥琳 Lena Olin 饰)是托马斯的红颜知己,但在一次去温泉疗养院出诊的过程中,托马斯结识了女招待特蕾莎(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 饰)。不久,特蕾莎只身来到布拉格,二人结婚。托马斯在婚后依然不改与萨比娜或其他女人偷情的恶习,特蕾莎无法忍受托马斯的不忠,深夜出走,却碰上苏联武装入侵捷克。三人。

《布拉格之恋1988》别名: 布拉格的春天(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布拉格之春,沉重浮生瑞典,美国,该片制片国家/地区为 瑞典,美国 。语言对白 英语,最新状态高清版。该片评分 7.0 分,评分人数3829人。

明星

影评


愿死亡,代替永恒(布拉格之恋)影评

某些情绪,就这样泛上来。 一天到晚念叨着布拉格之恋。布拉格之恋。。。 宁愿抛开一切探讨生命的话题。我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这部电影,请允许我,请允许我只看到两个灵魂,两个灵魂的爱情。 你们说我推荐的电影总那么不良,你们嘲笑我还是个孩子。你们觉得我总是爱抽风,你们会向我说起自己喜欢的人,你们说我心里藏不住秘密。因为我还是个孩子,承认。 我对白花花的肉体镜头没有兴趣,但我忘不掉特丽莎含着眼泪在另一个男人身下,似乎只是为了向托马斯提出一种他根本不会知道的抗议。就像谁谁谁说的男人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你们倒是会充满精力的问,哎她不是挺爽的嘛干嘛要哭啊。 存在电脑里很久,只是听bird说书里3页一黄,我想也许我还要过几年才能看懂。然而不小心被爸妈看到,他们说,但愿我的人生观不会被它影响。我没有被电影影响,是的我依然浪漫主义死性不改。然而影响我的人生观的是你们。大男子主义,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女人对你们只是一种玩物,你们,与我一样只是孩子的你们,怎么看呢。 托马斯有过无数女人,却是一个不能忍受女人完事后睡在他身边的男人,对他而言,当特丽莎在他的身边睡得香甜,爱情就这样突然到来。你们不相信,我相信。 就像我当年莫名其妙地做着机器人与人类爱情的课题,莫名其妙地能够扯淡到爱情多么多么伟大美好,扯淡到机器人怎么能够代替爱情。是的,幼稚!传说中情侣要避免看Sleepless in Seattle这样描写出由magic而来的莫名其妙的带点背叛含义的爱情。因为它理想化简单化幻想化……归结为——幼稚!而我还是相信。 唐璜式的恋爱,抑或柏拉图式的恋爱,突然就变得没有区别。只是企图占有。占有肉体抑或是灵魂又有何区别?!女人就是在意,男人就是不在意。看轻抑或是看重牵涉到的人生观,特丽莎只能哭着质问,托马斯只能无奈地回答。为什么它能与爱情不相矛盾?女人问。但是它就是不相矛盾。男人只有这么答。 而动乱的社会为何就不能容下这段小小的爱情?每天在不安、拒绝、狂躁中度过。与爱情并列的理想、观念不停地经受打击。唯有婚礼上那只小猪和那只“认为别的狗都很呆”的狗,单纯快乐清新。 特丽莎离去,这个动乱的狂躁的社会不在乎,但托马斯在乎。护照被没收相比失去特丽莎,轻得不能再轻。 远离喧嚣果然能带来美好。我想喜欢这部片子的人都会喜欢近结尾,特丽莎走向托马斯的时候,微笑,甜蜜,浪漫。小提琴的伴奏。托马斯在微笑。仿佛他们之间琐碎的生活,涉入政治带来的麻烦,一而再再而三的矛盾全部烟消云散。她穿过跳舞的人群,旋转着,走向他。轻缓的节奏,踮起的脚尖,温柔的开门,他们第一次相遇时的数字,6号。 最美好的时候来临,终于能够有这一刻,只有他们俩,只是体会那次相遇伴随着magic来带的最美的时刻。 她笑着看着他,他笑着看着她,他说,他在想,他是多么快乐。而每个屏幕前的人都知道,他们正驶向死亡。 也许我们也能平静快乐地看着他们驶向那片绿色。因为,之前的种种早已说明,托马斯、特丽莎,如果他们不改变,就无法永恒。 他们的生命在绿色中终结,但也在幸福中。快乐,互相拥有,微笑,返程的卡车。 那就用死亡代替永恒吧,那就让我们相信死亡即是永恒吧。 你们,依然叫嚣“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的你们不相信;我们,有时候“跟特丽莎一样‘狭隘自私’”的我们相信。 ------------------------------------------------------ 然而我们都只是孩子。

不能承受的妥协(布拉格之恋)影评

(一)

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特蕾莎离开了瑞士日内瓦,她的丈夫,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角色,外科医生托马斯感到了无比的轻盈。他在旋转木马边的报刊亭前肆无忌惮地凝视来往而过的年轻姑娘们,对她们轻盈地微笑;他穿着鞋子走入池塘,用面包喂洁白而美丽的大天鹅;他站在水里,双臂张开,深深呼吸着那美妙的、自由的空气。

但回到家,一个人盘坐在低矮的咖啡桌前,他又望着桌上一盆小仙人掌发呆。他打好箱子,装好行李,一个人开着汽车走上了回到布拉格的旅途。

然后他敲门,蹲下拥抱从门里冲出来的小狗卡列宁,站起来斜靠在门框上,望着面前又惊又喜的妻子,轻轻地说:“一切都好?”

她回答:“很好。”

“那么卡列宁呢?”他又问。

“也很好。”

“你在这儿要做什么?”

“我会找到些什么的。”

然后是一个长长的,长长的凝视。他俯身靠近,在特蕾莎脸上轻柔地探索,吻她。他的面颊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二)

这是电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我最喜欢的的改编片段。但电影整体跟米兰·昆德拉的同名小说很不一样。当然,没办法一样。

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既不是托马斯,也不是特蕾莎,或萨比娜;最重要的人是那个叙述者,旁白,是米兰·昆德拉自己。而作为小说主线的爱情故事在我看来分量也并不比配角弗兰茨的政治媚俗更加重要,它们同样都是昆德拉用以否定,从而剥离出真相的手段。讲故事只是接近最终真相的手段之一,哲学思考也是,对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历史再现更是。它们同等重要,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但小说改变为电影,视觉化地呈现于观众眼前,就没办法不进行取舍。书中托马斯、特蕾莎和萨比娜的三角情事被拎出来成为了主线,而布拉格之春向后退屈居历史背景,弗兰茨与萨比娜无法沟通的语义之差和他的政治媚俗进军行动终被舍弃,就连特蕾莎在镜前拼命要从肉体内分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灵魂这么有代表性的片段也被去掉了。电影只关注轻与重对比关系的一个方面:男人的轻盈与女人的沉重。

托马斯的轻盈在于他可完全不带内心谴责的追逐女人,与此同时,他又深爱妻子特蕾莎。尽管因自己的放荡行为为她造成的伤害与无尽的噩梦令他痛苦,托马斯却依然无法消除想要探索女人肉体的原始冲动。让他终于从轻走向重的是特蕾莎的离去。在没有了特蕾莎,没有了责任与道德约束的日内瓦,托马斯终于第一次体会到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他放弃了工作、护照,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动身回到了街道上苏联坦克横行的布拉格。
(三)

电影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剧本作家是让-克劳德·卡里尔(Jean-Claude Carrière)。这位著名的法国作家曾经与西班牙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艾尔合作过六部电影,包括获威尼斯金狮奖的《白昼美人》(Belle du jour)和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Le charme discret de la bourgeoisie)及被提名的《朦胧的欲望》(Cet obscur objet du désir)。除此之外,卡里尔还同多位名导合作,改编过很多世界名著,比如《铁皮鼓》、《屋顶上的轻骑兵》、《危险关系》等。

布努艾尔的电影里不可或缺的总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幽默元素,在卡里尔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中,从一开始就出现的搞笑偷窥片段不知道是否在无形中受到了布努艾尔的些许影响。从托马斯命令护士对她宽衣解带起,电影的语调就与小说大为不同,幽默成了抓住观众的手段之一。导演菲利普·卡夫曼自己也说,“观众当然可以笑”。不管是特蕾莎只身跑到布拉格找托马斯,从矜持到激吻摔倒,还是弗兰茨对萨比娜的不顾一切的追求,或者舞厅里捷克与苏联官员被骂作流氓的胖脸,都滑稽可笑,让这个沉重的故事布满了轻盈的瞬间。

我很喜欢让-克劳德·卡里尔安排给片中人物的几段点睛的对话。比如在小说中第四部分“灵与肉”才揭晓的托马斯对女人不可遏制的滥交动机,在开篇就借由戴礼帽的萨比娜的问话被揭示了出来。特蕾莎从日内瓦独自逃回布拉格,给托马斯留下关于男人之轻和女人之重的诀别信既动人心魄,又点名了主题。托马斯用自剜双眼的俄狄浦斯在舞会闲聊上讽刺那些拍苏联政府马屁的捷克官员,比小说中的单纯第三人称叙述更为生动;把这个情节提到布拉格之春事件之前,就如同把特蕾莎本在重返布拉格之后才发现自己当年的照片被用作政府进行政治清算工具的片段挪到1968年事件之初一样,可使情节更加紧凑,还能造成前后呼应的强化效果。
(四)

除了对话,电影最值得称道的当然还有剪辑与布景。

引出1968年8月20日凌晨的苏联武装入侵布拉格历史事件的是托马斯与特蕾莎的一场争吵。气愤的特蕾莎深夜跑出公寓,到了巷口被隆隆而来的坦克惊呆。从这个时刻起,彩色画面转为黑白,质感变粗,历史资料和电影镜头交织一体。因为不能进入捷克拍摄此片,电影的巷道镜头都是在法国里昂完成的,从博物馆借来20辆原苏联坦克在街巷上来回行驶。但因为有着相同的质感与角度,这些镜头能够与布拉格广场上坦克冲向公车路障的历史镜头完美结合一体,天衣无缝。

托马斯与萨比娜的镜中调情一场对剪辑的要求也较高。据导演菲利普·卡夫曼所言,为了使镜像与直视角度的切换流畅顺利,在拍摄时不得不增大视角重叠的范围,并在剪辑时让镜像镜头与直视镜头在交接处有所重复,骗过人的眼睛。

萨比娜公寓房间内的画作是捷克画家伊莱娜·戴蒂科瓦(Irena Dedicova)的作品。根据米兰·昆德拉的说法,戴蒂科瓦就是萨比娜的原型。而透过托马斯擦净的玻璃窗外,布拉格的城市轮廓则是令人惊叹的栩栩如生的布景。就连特蕾莎第一次出场在疗养小镇酒吧当女招待,房间被蒸汽吁湿的花墙纸,木架子上的酒瓶跟豆罐,都是剧组央捷克友人特意从布拉格带出的,可见其良苦用心。
(五)

但电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并非没有问题。至少,对我个人来说,结尾安排托马斯拥抱乡下的生活,获得真正的快乐,是背离了昆德拉原意的。在小说中,托马斯与特蕾莎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生命抛物线,托马斯因对特蕾莎的爱与内疚,一步步远离他在女人肉体丛中所享受到的生命芳香和无牵挂的轻盈,这个过程是与他的理想和灵魂背道而驰的。在他同意与特蕾莎一起撤退到乡下之时,他的世界便已退到了尽头。按照昆德拉在“卡列宁的微笑”一章中的描述,托马斯的末路是“头发花白,精疲力竭,指头僵直,再也握不住外科医生的解剖刀了。”

特蕾莎在最后无疑是快乐而幸福的,但她的幸福并非来自于托马斯一步步的妥协退让——即使在乡下,特蕾莎看到托马斯儿子的信件,还是怀疑那究竟是哪个女人偷偷寄给托马斯的情书——而是小狗卡列宁,一种超越(或者说背离)人性,建筑于简单重复之上的更加美好的、牧歌式的幸福。昆德拉充满无限柔情地描述了卡列宁生命最后的微笑,就是为了最终否定人对幸福追求的可能,也让作为代表的特蕾莎终于意识到此点,从而与人生达成妥协,脱离灵肉互搏的痛苦泥沼,由沉重飞向轻盈。

那么托马斯呢?托马斯在乡下小酒馆的舞池上的确对特蕾莎说了他在那里很幸福,“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这里,我觉得重点在于“解脱”,而非“幸福”。托马斯人生最轻盈的时刻莫过于特蕾莎离开日内瓦跑回布拉格,他一个人享受呼吸无比自由的空气。电影对这个片段的绝妙刻画是改编的最高潮,也是托马斯人生抛物线的转折点,他在体会到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转身扑向沉重,扑向爱情、责任及义务,直到退至一个偏远而枯燥的末路,放弃所有,获得人生的解脱。托马斯幸福吗?也许……但我始终觉得那个状态并不能用“幸福”来形容,至少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特蕾莎所曾追求的幸福;他最后的形象是一只梦中被特蕾莎贴在脸上的野兔,“这意味着忘记他是强者,这意味着从此谁都不比谁强。”对托马斯来说,他并未如他所说那样获得纯粹的自由,他最后的沉重是异化成为一只野兔令特蕾莎感到快乐;而特蕾莎却终究是从卡列宁的微笑中体会到了幸福的悲剧真谛。男人的轻盈与女人的沉重因为爱彼此有所调和,却依然无法达到牧歌的最终境界,无法重返伊甸园,获得最高境界的幸福。

我觉得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始终是一个悲剧,里面所有的人物,不论是萨比娜、弗兰茨、托马斯,还是终与生命达成妥协的特蕾莎,他们都在不断的否定自身,不断的逃离、寻找、剥离人生的真相。而这个真相却是血淋淋的,是一种不能承受的一个接着一个的否定:历史的无序、灵肉的背离、人性的悲剧、幸福之永不可得。但电影改编却给予了作为主体的男女关系一个温暖的尾音,抛弃了布拉格之春的灰色基调,以快乐的获得作为结束。这既是个充满了慰藉之意的和解,同时也是一种可怜而又无可奈何的对媚俗的妥协。


相关评论:不能承受的否定
http://douban/review/3129691/
  • 5.0分2024 正片

    沙丘2

  • 2.0分2024 第10集

    新风貌

  • 3.0分2023 正片

    法式火锅

  • 6.0分2024 正片

    太空孤航

  • 4.0分1988 HD中字

    布拉格之恋

  • 6.0分1985 HD中字

    情陷夜巴黎

  • 10.0分2022 第12集

    安多 第一季

  • 3.0分2011 HD中字

    裸色告白(台)

  • 8.0分2019 完结

    切尔诺贝利

  • 1.0分2004 正片

    驱魔人前传

  • 6.0分2014 中文字幕

    寻找幸福的赫克托

  • 1.0分2015 英国粤三语.中英双字幕

    灰姑娘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outlook.com(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2 木瓜电影网 湘ICP备06002990号

电影

剧集

综艺

动漫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