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播放:理工学院-正片
  • 自定义第一行提示文字支持fa图标
  • 自定义这是第二行文字

影评


不可挽回的毁灭(理工学院)影评

就主观而言,我认为这是维伦纽瓦序列里最佳。就如同追随是我的诺兰最佳一样。后期积累的不过是经验和资本。不是说不重要,而是那只是一种更广的可能性。但决定上限的,只有天才和灵感。有时资本反而是束缚。这部法语片其实一点也不法语,感觉。克制镜头下涌动的是无边的克制与绝望,也就是丧。还好没在最悲观的时候看,就算是我心情尚佳的现在,看这片也感到让人吸不上气,难以呼吸。校园枪击,在大人看来骇人听闻,不可思议,摇头叹息,但在学生,在我们这一代,在校园机器里长大的人,却感到格外亲切,那种深深的压迫,凛冬的灰暗,世界没有光。不是矫情,不是没长大,说出这种话的人我发自真心的鄙视。小学生的忧愁就不痛苦?就你中年危机的物质焦虑才算回事?没有在彼时切身体验,说出的慰藉不过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但仍有一群人,他们压抑悲伤,面对生活,用尽一切避免痛。与在沉默中爆发的暴徒,谁更可怜,谁更伟大,这便不是你我有资格评判的了。不要站在正确的一方指手画脚,你离了那些,什么都不是。在男主开枪的一刻之前,他有大把机会,不毁掉这一切,那就是多数的我们。当一切走向沮丧,当一切无法挽回,生命只是痛苦,毁灭就成了必然。再说说动机,导演很明显探讨了这个,男权只是掩饰,这不是,至少不主要是一部两性电影。男主其实是有仰慕的女生,也许是爱而不得,抑或内心的自卑,他将爱转为愤怒,对世界深深的绝望,拿起自动步枪,在短暂一刻得到了梦寐的尊敬,或者说是恐惧。他内心那优越感,不过也是对他人冷漠的回击。再说美中不足,男主太独特了,不合群,高智商,阴郁,一看就是杀人狂的潜力股。但是,如果把他表现的像一介普通人,那也许会更恐怖还有一种可能,其实这片大量主观时间,根本就不是冷眼旁观,至前是谁跟我说这片很克制来着?慢节奏不代表克制好吧。男主的特立独行,独特,天选之子,不过是他疯狂头脑的幻想罢了。哎,过丧,谨慎观看。ps在我心中,这片仍比不上大象席地而坐。!!!

我死前哪怕洪水滔天(理工学院)影评

电影本身感觉是中规中矩,用黑白摄影既表示了对死者的哀悼,又有点文艺小清新,魁北克法语片一贯的调调儿。对于事件的表现,似乎是想做到客观中立,让观众自己去评判,可是又不像纪录片的风格,用了很多交叉剪辑打乱了时间线,所以实际上还是在引导观众的视角和情绪。其他有点印象的就是些特殊角度,画面横过来或者倒过来,表现一种颠倒错乱的氛围这都是很科班的技巧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最后让凶手的血和一个死者的血融在一起的画面,一个是狰狞,一个是安详,但是血是一样的,似乎是要和全片对凶手的异化唱唱反调,表明凶手最终还是一个和你我一样的人类而已。

PC 地说,当然要站在女权一边,不过我是觉得,用宣扬女权主义作为对此事的回应,往难听里说是犯了和凶手表面上代表的男权主义一样的偏见之误。我比较赞同的一个结论是凶手就是想不开要自杀,只不过是生前把女权主义作为自己悲惨生活的借口,然后死前拉上几个垫背的。

根据后期调查,凶手是因为不健康的成长环境导致了心理失常,就算这社会上女权一片大好,他也无非就换个别的偏激的理由去侵害社会。如果他因为信了飞天面条教,跑进食堂把所有吃意大利面的人都突突死,那该如何反思?或者我不禁阴暗地替凶手想,如果他伪装成女权主义者去杀人,好给女权主义抹黑,又该如何反思?

当然这件事没有这些如果,凶手的遗书明确表明了动机。那么如果没有遗书呢?

2006 年同样发生在蒙特利尔的 Dawson College 枪击事件,就找不到明确的动机。当时魁北克一个领导人把这件事和 1989 年的枪击案对比时说:At the Polytechnique women were targeted. But here, we have no idea. 不清楚这话上下文如何,我理解成「有个理由就好向群众交待了嘛」,好像只要有个说得通的简单解释,贴个标签,「哦,凶手仇视女权」,或者「哦,凶手仇视少数民族」,就万事大吉了,大家各取所需,有利于自己政治立场的赶紧蹭热点强调一番自己的主张,其他人可以收工了,毕竟「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嘛,没有必要再深入讨论了。

但从另一方面说,又觉得就算采取了正确的行动,进行了有效的讨论和修正,这个社会总会有少量的失败案例,没法避免有些人就是会走进死胡同里,就像是 Matrix 经过六次轮回依然存在的系统误差。但乐观的是一直在进步,错误率在不断向小数点后移动,失败的代价也在逐渐减小,如果今天发生同样的事件,单是个人通信设备的进步就会减少大量伤亡。

关于生还者,事件中男学生和老师因为听从杀人者的指示离开教室,而没有进行任何干涉而受到舆论抨击。而片中展现的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简直是在羞辱那些生还者的无所作为。除了自杀男以外其他人几乎没有存在感,而自杀男跑去通知了下警卫,也没确保他报警,自己也没有去寻找电话(他抢救一个女生的时候说救护车就快来了,所以可能总归是打过电话了,没拍出来而已),甚至没有让楼里的人知道这件事好尽快疏散(这楼里好像连火警系统也没有啊),回去第一间教室的时候也没有试图抢救一下伤者(此事件中的中枪者只有一半死亡),导致女生误以为是杀人者又回来了而决定装死,延误了抢救时机。不过我一个怂人没有嘲笑别人的资格,遇上这种事肯定是连滚带爬着出去,头也不回。

影评选转 - Polytechnique - 《定位明确,小试身手》(理工学院)影评

维勒弗于《焦土之城》之前的一部作品,已经有了出色的掌控力。由于剧情线比较短,于是导演着力于电影感和气氛的营造,可以说做得是很到位的。本片试图以四个人的视角多线拼凑出事件当时的全貌,展现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性,随后继续对其中两条线进行延伸,展现其时间上的延续性,再辅以倒叙,补完最后几块碎片,并强调主题,至此圆满,这是其电影感的出色营造。对于气氛,首先是其以黑白的影像和沉静忧伤的钢琴独奏配乐,营造了一种祭奠的沉重;其次是其以考究的构图和精确的调度,营造了一种理性而沉着的恐怖,一方面烘托了凶手冷静的心理,一方面反衬了理科学院学生们惊慌混乱的状态,还一方面表现了作为叙述者视角的客观。另外,尽管影片很短,但其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可看出维勒弗颇为用心的反讽和影射,使得影片反歧视的观点更为突出。而它的缺点,也就是由于剧情线太短,导致片中主要人物角色遭遇和心理挖掘不够深入,塑造不完整,让人不太进入状态。总之,从整体上说,本片定位明确,完成良好,体现了维勒弗的功力

熵(理工学院)影评

几乎所有的主义都是画地为牢,都有排他性;主义不是真理,只能算方法论。主义就是冲着茫茫群体大吼一声“我们是这样,不是那样”,旗帜鲜明之余也带来了副作用:强调了差异性,将分歧赤裸化,引起对立。 群体有别,男女有别,人人有别,这是事实,也是废话。更具包容性的世界观乃至宇宙观会让人看清情况:既然人人有别,那就意味着大家都不特殊。所以,别委屈;甘心,是人的高级状态。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凭着这样的愿望,擎住这人间,以中和掉搅局者们造成的堕落。 共勉。

  • 10.0分2021 正片

    大师

  • 10.0分2015 中英双字

    禁忌房间

  • 6.0分2022 HD

    欢迎光临妈妈的餐厅

  • 10.0分2014 中英双字

    鳄鱼的黄眼睛

  • 2.0分2018 法语中字

    男人要自爱

  • 8.0分2020 中英双字

    血色蝗灾

  • 6.0分2023 HD

    便携门

  • 9.0分2022 第08集

    三松村 第一季

  • 7.0分2022 HD

    此情此刻2022

  • 7.0分2022 HD中字

    变更旅程

  • 1.0分2022 正片

    变更旅程

  • 2.0分2018 第20集

    泰版我的女孩

  • 9.0分2009 国语中字

    心魔

  • 2.0分2009 HD

    无形杀

  • 4.0分2009 正片

    双重身份

  • 1.0分2009 正片

    12回合

  • 1.0分2009 正片

    爱丽丝的失踪

  • 9.0分2009 HD

    高中学生会长暗杀事件

  • 9.0分2009 HD

    黑暗之家

  • 10.0分2009 HD

    哈里·布朗

  • 3.0分2009 HD

    预言者

  • 7.0分2009 HD

    流浪杀人魔

  • 7.0分2009 HD

    无耻混蛋

  • 6.0分2009 HD

    理工学院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outlook.com(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2 木瓜电影网 湘ICP备06002990号

电影

剧集

综艺

动漫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