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播放:倭寇的踪迹-HD
  • 自定义第一行提示文字支持fa图标
  • 自定义这是第二行文字

影评


开宗立派,自古便非易事(倭寇的踪迹)影评

自王家卫来找徐浩峰写了《一代宗师》的剧本并拿到金像奖最佳编剧之后,徐浩峰的名字才慢慢开始变得有知名度了。对于这部作品,但剧本好归好,但最终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和影响,其中更大的功劳或许要归墨镜王十年的苦心经营。

徐浩峰老师的另一部作品《道士下山》,本来同样精彩的一个民国江湖故事,活脱脱被程凯歌拍成了搞笑基情片,浓浓的一股恶趣味。

至于徐浩峰自己的三部导演作品,《师父》去年上映之后,大受好评,只是票房并不太理想;今年上映的《箭士柳白猿》也是同样的好口碑低票房。

就我自己的观影体验而言,《师父》上映时,我正在云南的一个偏远小镇,跑了几百里山路才到一个小城市的电影院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电影,同看者寥寥无几;《箭士柳白猿》上映时,身在北京,偌大的电影院也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大叔两人而已,看完之后还互相对视一眼,颇有英雄惜英雄的感觉。

连续两部电影上映之后,许多人开始翻出徐老师12年的另一部作品《倭寇的踪迹》来。这部电影在豆瓣上评分极低,简直比徐老师后两部片子的分数低多了。不仅如此,我的豆友评分更是低出了新高度。

但其实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难能可贵的小成本制作,尤其是在12年的时候,前无古人地开辟了一种新的武侠形式,算是开宗立派的一手绝活。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明朝末期,戚继光将军去世之后,戚家军解散,而其中两个戚家军希望能够把戚家刀的刀法流传下来,开宗立派,流传千古。而当时的江湖被四大派牢牢把控,要想开宗立派先得在乌衣巷打过四道门,让四大派心服口服,才能把刀摆上兵器谱,刀法传入民间。

然而,由于戚家刀由倭刀改造而来,刀法更是招招为克制倭寇刀法而创。四大派中的人为其刀的形状,刀法的运用而不耻,千方百计阻止他们。

在一系列各种阴谋诡计斗智斗勇之后,戚家军终于获得了和霜叶城第一高手交手的机会。胜,则留下开馆授徒;负,则远走他乡。最终戚家军惜败尤荣,而霜叶城第一高手确认为败不败在刀法上,而在于用刀的人,勉强给他机会留下来开宗立派了。

整个故事伴随着一种极其诡异的风格,更奇怪的是突然冒出来的几句奇葩台词,还有许多不合理的情节设置。处处弥漫这一种独特的恶趣味地感觉。

因为电影中用了大量网络风格的台词和行为,而在四年后的今天再来看,颇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有一种独特的尴尬感在其中。当年的徐浩峰老师或许是为了玩得更接地气一些,而现在看来就实在有些low了。

徐浩峰老师电影中的武侠或许不是真正意义上我们所读过或者看过的武侠,而是另一门派的武侠。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戚家军在电影里为戚家刀开宗立派,而徐浩峰也用这部电影在中国武侠史上开宗立派了。

无论是张彻、胡金铨、徐克还是金庸、古龙、梁羽生,这些前辈大师们给我们的武侠从来都是:侠者以武犯禁。每一个大侠都是一身正气、浪荡江湖。在武学或是修养甚至人生际遇上,大侠都是异于常人的存在。

而徐氏江湖中的大侠的人生目标并不是拯救江湖匡扶正义,而是开馆授徒。他们混得不是江湖,而是武馆;武侠也不叫武侠,而叫武行,是一个有需求就有给予的行业。

徐氏江湖中的武功套路更像是一种技击技巧,是每一个路人可学可练就的。这部电影里,戚家军的两招“如影、如响”,通过影子和声音来准确判断对手的位置和出生时间,从而给自己先下手的机会。而就是这两招,让两个不懂武功的弱女子打败了无数个四大派门下的地址,甚至打败了四大派的大哥。

这种武学套路在电影体现上为不用威压也不用特效,只需要一板一眼规规矩矩的动作即可。每一招数都体现着力量与隐忍的结合,收放自如。

两种武侠展现形式,孰高孰低,难以定论。但可想而知,徐氏江湖是一个真实可感的江湖。

这部电影在某些方面上颇有古龙的味道。在对决上,不是连续不断的恶斗而是简单的一招定胜负;同时台词对白有很多深意和内涵,只不过在我看来,徐老师在这方面玩砸了。

但总体上看,这部电影依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电影。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电影成为徐氏江湖的开宗立派制作,而之后的《师父》《箭士柳白猿》评价如何也不必过多赘述了。

听一个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的朋友说,徐老师给他们上课常说:搞电影的,要耐得住寂寞,刀要背藏在身后。

光谈主题:有脸面有文化的武学高手出入境检查以及其它(倭寇的踪迹)影评

有剧透,剧中人名记不清,可能描述会有失误,见谅。

徐浩峰的小说读过一些后基本上是可以猜出他电影的大概形态的,我没有想到的是留白的空间,比我想的要大。比如当看到贴身侍卫(宋洋饰)要海道防的大人跳河游泳时,我才恍惚觉出电影叙事大概方向以及在表面叙事底下,徐大概想要说些什么。

徐在原著小说中强调了“势”:侍卫扮作倭寇,神出鬼没的造了一场势,留下种种倭寇踪迹的线索,城里、江湖上的因为这场势,血雨腥风了一阵。电影里不但没有了这个造势逻辑,反而故意削弱“声势”,最明显的表现是全片连个老百姓的影子都看不见——四大门门主之一说了,老百姓被隔离在外面了,他们不会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

由此,电影和原著小说分道扬镳,是两回事,电影隐着写,留白了写,小说是放开了写。

总之,电影说的是一个“内部行动”,一场不为人知的局,讲一个人原本想光明正大的“开宗立派”,最后不得已,用自家武学里的所谓“雕虫小技”破阵、破局,逼得门派们脸面无存的那一霎那口,达成所愿。

中间漫长的“破”的过程,就是那场攻船战,里面有一句关键台词

——“中土武学不走后门”

若你记得这句话,看到结尾巷战中,四大门放水,让持戚家刀的两个人走后门的表现,你就能深深领略到叙事中存在一个对所谓“中土正派”的反讽。

导演极尽克制的排出开头和结尾的两次巷战,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加上中间这场不为人知的破局,就把层层包裹的中土文化,所谓门脸问题,丢给观众思考。

当然这是其中之一层而已,电影不止于这层,但这是我认为最主要的,算是中心的主题,决定了大局面,包括整个叙事的逻辑,开头结尾为巷战为什么是这样的,中间为什么是“船攻”等等。

题外话,看到片子快结束的时候我联想到了《让子弹飞》,尽管后者是撕革命之脸,《倭》片是撕文化之脸,但多少有一些些相通之处。

徐和姜一样,都是喜欢在作品中去留谜的(我记得徐曾经有一段话专门谈过“谜”),不同的是姜喜欢隐喻、夸张、魔术化、寓言化,而徐不隐喻的,徐直接叙事但招术是“反常理”。

好比他用一句台词,常常给人有点出格、有点粗、或者有点不靠谱的感觉,即违反了常理,容易给某一些观众留下一个为什么的念想。好玩的恰恰是,其实真的没有为什么,人物说出来的“就是事实”。作者就是让人物说出了最直白露骨的心底话/事实而已。因为常人么,总有个琢磨的冲动,以为那里面有什么玄机,绕了一圈才知道,哦,原来,是真的!这种机关,用的好时,会觉着点儿禅味。比如那句“我的胡子是不是黑的过分了”。若是晓得那其间趣味,听着一下,再回味一下,就会心了。不晓得那趣味,也就觉得,恩,傻气。

同样的,瞬间蹦出人物行为,若是没得观众的“会心”,没有那空白时间里自行发挥的想象力,也是会觉得很莫名的,比如那明明下了河沟准备出城的同伴,为什么后来突然出现,大喊“我才是倭寇,我就是倭寇”?

那背后的心理逻辑要我们自行去完成,电影里就点了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世家武功和军营兵技是不同的。正是这种强调异同、强调正邪的武学文化导致持戚家刀的士兵产生IDENTITY的混乱,故而大喊“我才是倭寇,我就是倭寇”。如果把这句台词仅仅当作引起对方注意的普通台词,那就不会际遇这另一层的含义了……

好玩的是,身份认同困境不止持戚家刀的士兵有,在正统高手身上亦作祟。

在小说里这一点写的比较透,裘山上归隐,同归隐的还有四大门里的其他诸高手。山上山下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有一日他忽然发现整座山寂寞无比,才知山上的高手都跑去山下会倭寇去了……他是沿着这股气氛重新下山的。一个不纯粹的归隐者。

可以说,高手们高度的SWORD INDENTITY(武士文化认同)亦导致一种困境,完全不亚于寻求认同感的人所面临的困境。“脸面”(所谓文化)两字化在裘那副白胡子上。

脸面很重要。

他选择归隐,选择禁欲,无不是高度的武学认同/文化认同所带来的结果,这个人物的认同感和戚家军来两位武士的认同感恰成对比。

后者因一把异器,寻求正统之认同,后者则因身名所累,善恶无路,寻求正统的出口。

正统哪里有出口,最后反而是在“行恶”的当口,裘救下了别人和他自己。

总之,从寥寥勾勒的角色命运中,武士群体认同感的困境,又一次显露出中土文化之痼疾。

所以大的叙事局面(四大门对战贴身侍卫)和小的两个叙事线索(裘和被囚的戚家军——就是喊“我是倭寇”那位)形成非常有机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得主题变得愈加立体。

这是《倭》片的一个让我很喜欢的一点。

再强迫症的说一句,裘和那个被监禁的戚家军,都是“囚”,徐取这个名字恐怕是有意图的。

再谈片子中的女人。

三个波西米亚族女人很聒噪,很原始,她们与环境看似不相融,却吃透了这个环境,用“没文化”三个字轻松的借刀杀人。凡是有这三个女人在场,基本上周边人物就会变得可笑滑稽。她们是一面镜子。

从异族人那里看来,中土文化太可笑、太笨。裘夫人的贴身侍卫在开场时说的一串“你们懂什么,中土武术模拟的是骑术,两马……”看上去像是在批评她们的无知,同时给观众上课,可能有一部分观众是以为导演在给自己上课,我个人认为其实这台词底下主要体现的还是一层“族类/人种/文化相碰时产生的荒谬感”,是有这一层意思的,并不是呆板的普及知识。

波西米亚人的体质和他们的思维一样惊人,强壮、直接。女人为男人冒了险便从此视之为自己的命运。反观攻船时高手们的表现,那些或邪恶、或自恃、或犹豫的没有被付诸行动的想象,即应证了贴身侍卫(宋洋)口中的“人种”差别。

简单的女子 + 雕虫小技 ,在宋洋的“排兵布阵”下,竟打败那么多高手。所谓“高手过招只在一下”“低水平的完全有可能打败高水平的”,这个恐怕只是表面的一种说法而已,之所以排演这么一场反常的戏码,自有更要紧的深意。

“这特殊的文化”融进血液里,改变了“人种”(徐似乎喜欢说人种,不说人性,这里我也用人种),形成了一套进退维谷、循环往复的游戏规则,一些反常因子或潜入或冲撞于这个环境,轻轻的撕开了“文化脸面”……

比武侠更科学的探索(倭寇的踪迹)影评

       之前此片在百老汇上映之时,的确对其没有什么特别的向往。甚至之至本片在BC下线,也未观其真容。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对武侠题材不太感冒,认为其搞不出啥新套路,难以超越胡金铨、徐克等君;预告片真的剪得很烂啊,有三流电视剧的效果;作为一个标题党对片名没兴趣。
      直到某日莫明的读了一篇关于徐浩峰其人的文章才让我对本片起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我也相信了缘分这回事,从丝毫不关注到及其期待,只在那短短几百字之间。那篇文章写徐浩峰,用了一种及其神乎其神的手法:很严肃但又很扯淡地说着这位电影学院的老师对武侠有着偏门的研究,甚至徐老师本人为了钻研武侠过着深居简出、归隐的生活。更有一说,这位瘦弱的电影人自行练习气功轻功,据说已经有着蜻蜓点水之势。另外那篇文章还对《倭寇》这部电影有着神奇的解读:其大意是说本片是以一种科学的手段来解释很多看起来很科幻的武功技巧。后来有幸在北影导演周的时候观看了此片,还亲眼见到了被描绘的神乎其神的徐浩峰老师本人。
      错过了也许就错过了,但是看完这部电影我有种久违的激动。甚至现在回顾这一年看的华语电影,这一部看起来略显怪异的作品稳稳列入了我个人今年的华语片五强(另外四部大概是《边境风云》《万箭穿心》《杀生》《宝米恰恰》)。大概是个人偏好这种有一丝装逼但又装的不让人厌烦的电影,于是我的确从《倭寇》中嗅到了一不一样的气息与野心。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大概就是明朝官府追击倭军,却不想一直以来追击的倭寇却是戚继光训练出的使用倭刀的余部。但和传统武侠片中传达侠义精神,杀敌报仇破案立功不同,这部片子似乎一直纠结与探讨的问题是刀法与打法。
      大多数武侠迷热衷的是怎样的打斗画面精彩流畅,而徐导演就像一个武侠geek一样,关注的是怎样解释武侠中的打斗才科学。“如影如响”算是比较成功的唬住了我们这些对功夫比较白痴的现代人,但又忍不住喃喃道着:一个外族的弱女子当真就能用一根木棍抗敌几日不倒,这到底是科学还是扯淡,可能我们纠结那么几日便也无暇顾及了。但是这样的电影角度的确让观众耳目一新,原来武侠片可以这么拍。另外从鸳鸯阵抵消倭刀、纸盔甲比铁盔甲的优越性等点看来,导演的确在这些细枝末节上下了不少功夫。
     有趣的是,那一日的观影后QA,真的有人传纸条上去问“徐老师,有传闻说您会轻功这是真的吗?”徐浩峰听后也不觉一笑回答说“为了保持导演的神秘感,你们就当我会轻功好了。”
     这的确是部怪片子,我兴高采烈的给人推荐着,写短评激动地打了四颗星,认为这才是新武侠的代表简直秒杀陈可辛的科学武侠,但也有同去的朋友毫不留情的给了两颗星,写这是矫揉造作装逼可笑的电视剧成本制作。看来创新就会引来争议,有人喜欢便推崇至极,不喜欢便怒嗔曰“莫装逼,装逼遭雷劈”。但这样的实验总是好的,让我们看到了类型片的更多种可能。因此我也由衷的期待起了徐浩峰老师的新片。
p.s一直想给这部电影写点什么,但就是懒。。。直到看到百老汇电影中心福利活动才受到了鞭笞,哈哈。希望能第一时间看到徐老师的新电影。

中国的道统是什么?(倭寇的踪迹)影评

徐皓峰是一代宗师的编剧之一,看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赵本山那段『里子面子论』,面子上抽根烟,可能里子就得杀个人。相信这段话是徐皓峰写的。读他的小说,是很奇特的经验,读他的影评集也是奇特的经验,以前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这样的影评,非常的长知识。很难得。

《倭寇的踪迹》是他自编自导的电影(甚至武术指导也是),看这部电影也是奇特的经验,好看。另类。别具一格。像他的小说,像他的影评。

在小说里,在电影里,徐皓峰故事的核心往往是只要掌握了某种简单的技艺,一个平凡人也能击败武林高手--武林高手之所以被打败,是因为想的太复杂。负担太多,压力太大。聪明反被聪明误。败过才会领悟化繁为简的道理,果断取舍的幸福。这是道家越名教而法自然的路子,这种感觉曾经在古龙的小说里昙花一现。但徐皓峰的小说与电影却一以贯之,并写出拍出了名堂。

《倭寇的踪迹》电影和《道士下山》这本小说意境很像,故事不同,内核又一样,简言之,其实是个『装B被雷劈』的故事,但徐却并不讽刺装B,看过一代宗师就会明白,徐事实上是很怀念很推崇有武林正统,有正道,有礼节,有规矩的那个时代的。所以,耐心看下去会发现『装B被雷劈』但如果你不是为了装B,你的确是尊重那些仪式化的东西,真正尊重君子之争,尊卑有礼,正邪不两立,守礼而不拘于礼,最后都能获得『礼』之下的幸福和满足,是为克己复礼。他的电影,他的小说,内核都是如此:一个行内人人尊敬的第一高手,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和普通人不同,他们为了『面子』压抑自己,郁郁无言,然后经历人生的挫折(对高手而言,挫折是非常罕见的),然后悟道,变成一个经历过大起伏后,看山似山看水似水的普通人。
『礼』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的宗教。所以这些斗争可以和外国人信仰的挣扎与臣服类比。仔细想想,其实很像,有一套规矩,有一套仪式,略显死板,却又有法外开恩的特例,看上去无可,真执行起来却又无不可。

《倭寇的踪迹》里,从一开始四大门反对倭刀改编的刀成立新的门派到后来终于以两个人而自成一派。各人都经历了一番惊心动魄心路历程。看得出每个人都有烦恼,都有执念,都有自己的心魔。

第一高手裘冬月的心魔是少妻和管家的私情,郄大人的心魔是抢裘冬月天下第一的位置,两个戚家军的心魔是将戚家改自倭刀的刀法流传民间。
裘冬月解不开心魔,他不想杀人,但又害怕有一天自己会因此颜面无存。于是选择上山归隐--去归隐时他心情忐忑,上山之后其实也仍关心山下的事,身体归隐了,心还在世俗,所以听到有倭寇的消息,他又下山了。他的俗事其实不是放不下少妻偷情的事,而是担心在他走后郄大人会不会对二人下手。(而事实上郄大人也不会下手,正如他说,裘大哥人走了,但名声还留在城里)在他决定去和『倭寇』比试时,忽然说了句:我胡子是不是黑的太过了。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上山归隐后,他苦苦修炼(三省吾身,劝自己了断尘缘等等),用力过猛。所以看上去是年轻不少,但心结并未打开。

然后他败了(其实败在一个好不懂武功的人手里),他明白『如响』的道理,却不屑拆穿用技巧取胜而是选择正面作战,终于因为年老反应慢一点败倒。他走上去时那段心路非常有意思,其实就算他用技巧胜了帘子后面的人,胜了就是胜了,外面的人也看不懂玄机,仍会尊他第一高手。但他没有,他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所以其实他是在和自己打。

后来他被击倒,被郄大人拆穿家中丑闻,躺在木斗里思考,终于想明白了,所以教给管家『如影』的技巧。又在最后一刻救下少妻和管家。
也正因为他懂得『如影如声』的道理,所以他其实是懂戚家刀法的,这也为后来他同意成立门派埋下伏线。

郄大人的败也是败在心魔,败在对『正统』的坚持--从这里可以看出,即便一个心术没那么正的郄大人,在很多方面还是很光明磊落的。最后他也克服了心魔而得圆满,也是因为失败---失败可以教人的太多了,可以说没有失败就没有进步,没有领悟,没有突破。

『如影如响』的戚家刀法的确是走偏锋的,和正道不同,正道是什么?勤学苦练,靠硬桥硬马,正面出击,克敌制胜。而这个偏门是实用为主,以弱胜强,打心理战。这是武士乙被绑着站了一天后的感悟:军营武艺的确不适合民间流传。因为军队讲究是打胜仗,军队里可以有各种阵法,各种计谋,声东击西又好,空城计又好,只要胜了就是王。但民间却有一套武林规矩,要求光明磊落正面比试,人人都不会防备计谋策略。所以,用这种方法就是赢了,也不光彩,也无法立足。这是他的感悟。所以最后他劝武士甲放弃。但武士甲为了让戚家刀法流传民间,坚持要继续去争取。

穿插那几个新疆舞女是一种比照,那三四个新疆女孩儿,是毫无心机的少数民族,更鲜明的对比出这群正人君子,繁文缛节。新疆姑娘热情奔放,大胆热烈。而中原人士多压抑,克己复礼。这两种力量的计较在一些主线之外的小故事里分出了胜负,这个小故事也特别有意思:几个郄府家丁追着三个小姑娘到死角,淫笑着说,我们是好人,只是起了邪念,你知道的,我们汉人女子不会『这样』(一个新疆舞的造型,可以令胸部颤动,的确勾引人)。新疆小姑娘说,没关系,但你们五个人,我们三个人,然后这帮起了邪念的正人君子决定抽签,正在抽,新疆小姑娘说:这太不男人了吧。正人君子们不干了,怎么能说我们不男人呢?太没面子了,于是五个人比武,最后当然,五个全挂了。这是『礼』和『面子』拙计的时刻---用于内斗。对外可以。

作为导演处女作,这部电影拍的优美大气,完全传神的用画面和音乐传递出道家的意境和武学精神,非常棒,他的色调是国画山水式的,残荷--淡墨色。青砖蓝瓦。苍凉的高天。人物造型一丝不苟,那些武林人士的说话,比武,一招制敌,比任何一部古龙小说都精彩。规矩之外的小人物也拍的滑稽幽默--比如守城护卫对铁铠甲的追求,增加影片的人间气息。和徐皓峰的小说一样,这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因为生在中国,活在所谓五千年文明遗产中,我们一出世就戴着克己复礼的枷锁,哪怕经历十年浩劫,礼崩乐坏,那些『礼』的阴影还在--这是我们的宗教。摆脱不了。徐皓峰写出了拍出了『礼』的光明面--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就算老婆出轨也愿意成人之美,比武时光明磊落,不攻人短,平时提高自我修养,德行,教养,正道等等。就算有稍稍的嘲讽『礼』的负面,也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负面,比如死板,一点点迂腐。甚至,在徐皓峰看来,这些『礼』是懂得变通不阻碍创新的--最终四大派允许新门派的创立。

也许这个『规矩』这个『礼』的确是曾经的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如果是这样,那其实是好过其它宗教的,但事实是否真如此呢?我看未必。从片中郄大人身上,『礼』的更邪恶一面已经露出端倪,存心的人可以借礼之名,逼迫裘冬月出城归隐,实现自己天下第一的私心。一旦一套规矩形成,大家都敬重的遵守,那些胆敢不遵守的人就可以操弄其它人于股掌,既是规矩,规矩之下就有表面不得不奉,私底下却违背规矩做事的虚伪。

现在看来,那个可爱的武林世界已经离我们远走,虚伪,才是五千年文明留给我们的邪恶礼物。

  • 9.0分2023 HD

    职业杀手

  • 6.0分2024 正片

    丛林追击

  • 10.0分2024 正片

    大官 小官

  • 10.0分2024 正片

    制暴 2024

  • 9.0分2024 HD

    制暴

  • 4.0分2023 正片

    狄仁杰之幽兵借路

  • 4.0分2024 HD

    动作巨星2

  • 7.0分2024 正片

    谜误

  • 5.0分2015 正片

    卢纳将军

  • 7.0分1978 第40集完结

    中华大丈夫

  • 9.0分2024 HD

    仿生超极限

  • 7.0分2023 正片

    动作巨星

  • 6.0分2015 第58集

    花千骨

  • 5.0分1986 HD

    南北少林

  • 7.0分2022 HD高清

    回西藏

  • 1.0分2023 正片

    觅渡

  • 8.0分2006 第41集完结

    神雕侠侣

  • 3.0分2024 第28集完结

    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

  • 5.0分2023 HD

    伯利恒之旅

  • 5.0分2022 第36集

    点燃我,温暖你

  • 3.0分2023 正片

    热搜

  • 9.0分2023 正片

    深度恐惧

  • 1.0分2022 HD

    罗马王子

  • 8.0分2008 第50集完结

    射雕英雄传2008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outlook.com(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2 木瓜电影网 湘ICP备06002990号

电影

剧集

综艺

动漫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