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播放:念念-正片
  • 自定义第一行提示文字支持fa图标
  • 自定义这是第二行文字

影评


《念念》:为什么今天变成这个样子(念念)影评

梁洛施在《念念》里质问:“我一直很想知道,为什么今天变成这个样子?是一开始就注定会变成这个样子,还是我们做了什么,结果今天变成这个样子?”

这种面对历史和命运的无力感,瞬间戳中了我的心窝——作为一名“陆客”,我在看《念念》时始终体会到的那股无力感,终于在这句台词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念念》所带给我的那种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奇特疏离体验,甚至让我想起1942年冬天德军第6集团军士兵写的家书:“斯大林格勒就在我面前,但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就像片中的绿岛之于台湾,一个台湾人人熟悉但似乎又很陌生的离岛;当然,也更像现实中的台湾之于大陆。

这种无力感也弥漫在剧中的角色身上,育美(梁洛施)、阿翔、育男,他们每个人都与自己的父母(家庭)疏离了——从剧情上看,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尚年幼时就主动选择了缺席,于是,他们的今天变成了这个样子。

张艾嘉通过青年一代的视角回溯了台湾近世的社会变迁——曾经的绿岛政治犯,原来与育美的母亲有着一段不伦私情,时下则变身为一位绿岛作家,时过境迁之后,跟育美相逢,昔日情人的女儿还是咽下了秘密,让这位有光环的老男人继续保有他的光环。

阿翔的父亲是个海员,阿翔戮力苦练拳击,无非是想求得父亲的认同,但父亲在自己的成长中始终缺席,阿翔只能在想象中与父亲对练,歇斯底里般的完成对父权的膜拜祭仪。

育男在母亲和妹妹出走绿岛后,独力来到台湾本岛打拼,同时面临着大都会与离岛家乡间的无尽牵扯。那个昔日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监狱之岛,现在已成了云淡风轻的旅游景点,小小的绿岛,无法及时救治育男的父亲,也承载不了育男的职场理想。而育男这个角色,正是在金融风暴后承受着巨大生存压力的当下台湾青年的真实写照,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里,育男辛苦打拼,也只能在星巴克喝一杯咖啡姑且取暖,只能在想象中与母亲重逢……

陈文茜在《树,不在了》一书中对于台湾当下的世相描摹,简直就是对《念念》最好的读解。所谓“台湾对不起年轻人”的文锋,不正是落在了育美、育男和阿翔们的身上?陈文茜也提到,在经济低迷的时代,“年轻人疏离”已经成了亚洲社会里普遍的集体症候,老一辈的人甚至认为世界已经分裂成了“他们的”和“我们的”,这不正是《念念》所传递出的思绪?——透过几位青年主角父母的缺席呈现出来。而《念念》源自一位日本演员的故事,被张艾嘉看中然后毫无违和感的移植到台湾语境中,也凸显出这种社会集体症候的“泛亚性”。

回到文首那句梁洛施的质问,正映照着时下台湾年轻人的心声,父辈曾经坐享经济起飞的繁华景象,现在都已雨打风吹去——是后来者做错了什么吗?还是一早注定只能接受这一命运变迁?

陈文茜在《树,不在了》里写道:“是的,我们还活着,好似活在一个小幸福的世界。可是我们被巨大的不安包围着,心中曾有的温暖、勇气、信赖,渐渐被冰封。”

最后,育男和育美重逢,阿翔和育美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可是,这点小小的确幸,真的让问题都解决了么?

今天还是变成了这个样子。

就酱紫。

美人鱼的故事和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呢?(念念)影评

    

    毫无疑问,念念是一部文艺的不能再文艺的文艺片。

    片子一如既往。讲的是关于亲情和爱情,讲的是青青少年的伤痛和迷茫,对往事的美好和因此生怨的念念不忘。

    整部影片算得上清新,节奏略慢。每个人都带着深深浅浅的忧伤和回忆。儿时因父母离异而分开的姐弟二人,长大后各自的生活,本来是相爱的两个人,一个因为忙碌,一个因为陷入童年的阴影,从而忽略彼此的感受。期间不经意的各种回忆的片段穿插,真的很需要观影人的静心,跟随者主演的思绪,一起飘荡,飘到以前,那里有明媚,有温暖,也有无奈和可怕的,总之难以忘怀,而且跟眼前的生活状态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起,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绪,真的叫人潸然泪下。

   电影里的所表述的人生艰辛也是浪漫和耐人寻味的,现实中的各种辛苦和漫无目的的渴求找不到出路,有时候会觉得,仅仅需要一点点的温暖就好,但是四周却怎么也找不到,只有少年的回忆,柳絮似的轻,又网一般的缠绕,压得人喘不过气。育美、阿翔、育男,上一辈,这一辈,他们的生活都如此不易。但是我们相信爱情、亲情总会找到出路的,所幸,影片最后,给了我们这种温暖。

    另外,影片前半段有点刻意营造的压抑、诡异气氛,无论是看起来明朗的风景,还是波谲诡异的大海,甚至在大海里徜徉的美人鱼--母亲,总觉得有点故弄玄虚,关于回忆的穿插,一不留神就跟不上趟,容易让人一头雾水。其他无论是服装,还是道具,还是导演或远或近的取景,满满的文艺气息。

    最后总归是圆满,父母造就了我们的童年,是好,是坏,等我们自己做了父母,就一切都释然了。对过去的念念不忘,或许只是我们还不够成熟,没有设身处地,年少的执着,成年的思考,勇敢的走出过去,迎接未来。

张艾嘉的理智与感性,温柔与慈悲(念念)影评

这不是一篇关于新电影的“影评”,只是这次终于亲眼看到一直崇拜的张艾嘉(只距离五米啊),激动,于是写下一些粗浅的关于她的认识。

张艾嘉的电影履历从来就两极,要么海水要么火焰,她总是不甘心做某种固定刻板的“张艾嘉”,当你刚刚认为:啊,原来张艾嘉是这样的。她下一部作品立马颠覆你的看法。

做导演之前张艾嘉已经是金马奖的最佳女配最佳女主双项获得者,在香港以男人婆的形象出现在卖座电影系列《最佳拍档》里。张艾嘉几乎是天才型的演员,在和麦嘉、许冠杰等人在喜剧片中以剽悍女警成为卖座女星之前,她在台湾是以出演温婉柔美的女性形象走红。《金玉良缘红楼梦》里她是林黛玉,而贾宝玉是当时的青春女星林青霞;《山中奇缘》里她是幻梦般的少女;还有多个琼瑶电影女主角;还有大师杨德昌的独立导演处女作《海滩的一天》。

你看她就这样轻松的,成功的,实现了柔美到彪悍的角色转型。而她成为演员不过是因为她在美国念书整天跟着自由运动到处跑,母亲说女孩这样野可不行,把她赶回台湾。可她天生就是演员,她的美貌毋庸置疑,而她总是让自己的美貌精彩、多样,她可以活泼可以纯情甚至可以毫无女人味。

1986年张艾嘉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最爱》横扫金像奖、金马奖。成为第一位获得金马、金像双料影后的女演员。在《最爱》中张艾嘉的“理智与感性”是“亦舒式”的。两个女性用秘密维系友谊,过往回忆是美好的又不堪回首的。不需要男性来认错或弥补,女性对自我的选择需要自我的成长和救赎来稀释。

张艾嘉的作品里总是呈现一种女性特有的矛盾情绪。《最爱》里这种矛盾关乎友情和爱情,因为感性所以有炽烈的爱情,需要理智所以要保守秘密,哪怕一个人承担后果。影片的最后两个好友都人近中年,对待秘密不知该介怀还是泰然,不敢直视对方,电影定格在这里结束。

一个小插曲,在《最爱》之前张艾嘉还有一次电影导演经历。1978年导演屠忠训在筹拍《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期间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张艾嘉毛遂自荐,续拍影片,并改名为《旧梦不须记》。那年张艾嘉25岁,入行第5年。

“时代女性”总是一次次出现在张艾嘉的作品中,比如《新同居时代》中风韵迷人的中年贵妇安娜,丈夫拴不住就泡年轻靓仔咯。但东方的女性情结又一次次影响着张艾嘉,所以安娜也还只是一个怨妇,肉体精神她都不能控制自如。张艾嘉在这种前与后,左与右之间平衡,因而迸现趣味的花火。

1994年李安完成“父亲三部曲”,开始筹备电影《少女小渔》,连剧本都写好了,哥伦比亚公司把他挖去拍《理智与情感》。留下偌大的摊子,让给张艾嘉收拾。张艾嘉接手导演《少女小渔》后把李安擅长的“中西矛盾”,转化为她擅长的女性“理智与感性”矛盾。

女孩小渔跟着出国留学的男友偷渡到了纽约,为了绿卡她和一个老头假结婚,在这场婚姻中小渔忍受着老头和男友两人的坏脾气。然而相处后小渔慢慢开始了解老头,也越来越不懂男友。在老头垂死之际,男友要求小渔不要照顾老头,这次小渔自己做了决定,留在老头身边。

张艾嘉跳脱了过往以中产女性为代表的思维情感模式,而这个“打工女”小渔思考的其实还是张艾嘉一直思考的问题:女性在感情中的自主。所以小渔是勇敢的,而且这种勇敢在电影中温情脉脉力量十足。因为本片的导演,作为女性何尝不是勇敢坚定呢。

“女人真正能够得到的关怀、关注或者得到的机会实在不够多。虽然我不喜欢人家讲我是女性主义,但我是一个女人,我关心女人的心灵,从女性的角度看事情,只是抱着这种心而已。”张艾嘉这样说自己的“女性情节”,所以你看到她的电影里没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总是女人自己给自己出一个题目,然后用一段漫长的成长来解答这个题目。《心动》里女主人公人到中年了对初恋情人说“你怎么还不结婚啊”,像老友一般;《一个好爸爸》里女儿一出生就改变了黑道爸爸的人生观,而女儿对父亲的理解却总是迟到。到了2015张艾嘉最新的电影《念念》里,这种成长已经变成两代人共同的学习与体味,就像有首歌唱的那样:“我们为爱还在学。”

张艾嘉曾经抱怨说自己从来没有得过导演奖,大奖小奖都没有她的份,她以演员、编剧、歌手的身份拿奖无数,唯独缺乏在导演这个行当里的肯定。2004年张艾嘉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20 30 40》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这次入围柏林主竞赛单元无疑是对导演张艾嘉的某种肯定,毕竟她是台湾第一位入围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女导演,也是目前为止的唯一一位。

20岁你不知道爱是什么,30岁你为爱痴狂却总是得不到,40岁你以为一切圆满了却要从新开始。《20 30 40》里纠结于“理智与情感”的张艾嘉展现出“温柔的慈悲”的苗头。她给予20岁的女孩倾听,关注那些细枝末节莫名其妙的微妙感情;给予30岁的女人拥抱,是啊等爱多么辛苦自我折磨多么不堪,但是人总要经历;40岁的女人勇敢坦诚,面对镜子说“我是一个被抛弃的女人”,然后刮刮腋毛微微笑,第二天早上穿一件绿色短袖晨跑,迎接新的永远新的一天。

我们要承认张艾嘉老了,就像她的一首歌《短歌》里唱的“青春,它径自走了,也不管我多舍不得”。所以她最近的几部电影《20 30 40》、《一个好爸爸》、《念念》里总是绕不开要讲某种“传承”或者说是“遗传”,讲前人种下一颗种子,后来人身上开出一朵花的隐喻。而她的“传承”是慈悲的,哪怕是一颗痛苦的种子,也能开出温柔的花。

《念念》是张艾嘉最“慢”的电影,她说“希望大家看过之后,都可以感受到那一份安静。”如何理解这份“安静”呢,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罅隙,总是带给人痛苦,《念念》里的兄妹经历了痛苦的童年与青春,电影最后默默对视,那可能就是张艾嘉希望我们找到的那种“安静”。我们终于懂了我们的痛苦是某种“爱的代价”。

香港舞台剧导演林奕华笑谈说张艾嘉是华人女演员里演母亲最多次的演员。但张艾嘉电影里妈妈却总是不太可爱,《心动》里的妈妈苛刻严厉、《想飞》里的妈妈精神失常。《念念》里妈妈是那个种下种子的人。母亲看中一双儿女有艺术天赋,但卖面的丈夫并不理解,母亲决定带走他们,她在儿子与女儿间选择了女儿。从此兄妹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伤痕。

在儿子的童年里,他总在想为什么母亲要带走妹妹而不是自己;在女儿的童年里,她总是目睹母亲对哥哥的思念。他们都介怀于母亲的偏心,两个幼小心灵在这种漂泊与阴影中成长。

无论你在人生写下什么,你的孩子身上都会留下印记。童年的经历冲散了这对兄妹,也让他们的性格都一样的敏感且缺乏安全感。而妹妹的男友因为父亲是海军童年缺乏父爱,所以拼命用拳击来证明自己期冀父亲看到自己的成就。三个年轻人在忙碌的都市里,表面看起来迷茫无依,其实内心是对于温暖的渴望,是对于上一辈的爱的“念”。

电影中那对失散的兄妹,通过自身成长,慢慢深入对生命的体味建立起与过世父母的桥梁,互相理解。哥哥在一个雨夜遇见母亲,他告诉母亲自己长大了,他告诉母亲他接受母亲对他所有的爱与决定。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都难忘的,张艾嘉谈及两代之间相互影响这样宏达的主题的时候,以极小的切口,温柔细腻,告诉你一切都会到来,一切都会过去。

为了宣传《念念》张艾嘉重新演绎了那首《爱的代价》,她说“《念念》这部戏,正好是我这个年纪最能感悟到的故事。”看过爱的热烈,看过寂寞的冰冷,是时候找一种生命的“安静”,学会与自己和平共处,学会自己给自己温暖,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是啊,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就是爱的代价。

生活是行动,而非碎碎念的顿悟(念念)影评

      我觉得无论什么样的电影,都是要说一个故事,根据目的的不同,几乎所有的电影都可以归入下列三类:第一类,以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为目的,大多数靠商业片的形式出现;第二类,以分享观点和生命体验为主,将电影作为一种纯粹的表达载体;第三类,对电影本体进行探讨,把玩各种元素,拆解或是颠覆。很显然,《念念》属于第二类。这类电影,其实就和写论文时需要有足够的论据和论证一样,你也必须有着令人信服的技巧,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在观众和角色之间产生移情,建立纽带,才能最大限度地说服观众信服你的观点,亦或分享你的生命体验。惯常的做法,是通过有意思的角色设定和不同的事件经历来达到目的。
      没有人会喜欢假大空的革命传记,其中的历史人物,缺乏最基本的人情味,做着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我们同情这样的人物,却永远不能产生真正的代入。而《念念》的人物塑造基本上也是扁平的,与其说是人物,倒毋宁说是一种创伤回应的单一实体,三个人物一副面孔。你只能看到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和人物对过往记忆所做出的呻吟,却始终找不见他们作为一个真实客体的存在:角色的喜好、平日的生活、人生的规划、甚至是住宅陈设的必要描写。只有当这些表面的身份设置,与角色内在的塑造之间产生了足够鲜明的反差,观众才能真正意识到,往昔岁月对于角色的当下,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在《念念》中“离开”和“追寻”一直是很重要的一个主题,所有的角色都拥有追寻理想生活的渴望,但是除了李心洁所饰演的母亲,以一个配角的身份付诸行动之外,没有任何一个角色试图真正地跨出这一步,甚至大多数的时候,除了过去的创伤,他们连一个具体追寻的目标都不存在。
      这就牵扯到一个行动的问题。当故事中的角色在生活的困境中得以展现之后,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将这种恢复平静的欲望投射到具体的行动之中,在行动的初衷与结果的落差之间呈现你所要讲述的主题。当然,你也可以反情节,单纯地展现一种静止的状态,但是却不要希望在这样的结构之下,依旧想要你的角色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念念》的主题,是想通过不同角色的生存状态,展现过往岁月对于人物命运的影响,从而切入它的核心命题——历史所遗留下的代际隔阂。不同于戴德利的《朗读者》中单纯地爱恨纠葛——历史只能以一种即成事实予以承受,《念念》所要讲述的却不单单停留在这个层面,角色无论表面如何拒斥现实,拒斥于上一辈加诸于他们身上的痛苦回忆,内心深处却始终有一种调和的渴望。这种调和的渴望、对生活的追寻(“美人鱼”、“台北的天空”、育男酒醉后的那一场浮夸幻想),却始终不见角色将其诉诸于行动。角色一直在一种想要却又不要的纠结中刻意矫情。唯一的一次行动,作为主角的育美找到母亲曾经的情人沈重,试图坐下来救赎彼此的过去,却最终以一种拒斥的姿态回避了这种可能发生的发生。于是,整部电影就在不停地闪回过去和展现现在的呻吟之中度过,整整2个小时角色停滞不前。吊诡的是,就是在这样一种通篇静止的状态之下,某种调和却在影片的结尾,以一种奇遇的方式得到解决。这种类似宗教“神迹”般的相遇,让角色瞬间完成了蜕变,仿佛中了彩票一般让人捉摸不透:从天而降的人物、自我产生的幻觉、一场醉酒后的大梦、生活中的一场意外。而历史与当下,真的能毫不费力地在这种自我臆想的顿悟之中得到调和吗?
  • 3.0分2015 HD

    喊·山

  • 6.0分2015 第36集完结

    左耳

  • 8.0分2015 中英双字

    最长的旅程

  • 3.0分2015 中英双字

    纸镇

  • 1.0分2015 中英双字

    时光尽头的恋人

  • 7.0分2015 中英双字幕

    尊严殖民地

  • 10.0分2015 国语中字

    听说

  • 2.0分2015 中英双字

    45周年

  • 6.0分2015 中英双字

    乔迪尔特历险记2

  • 9.0分2015 中英双字

    已经开始想你

  • 5.0分2015 中英双字

    卡罗尔

  • 5.0分2015 中英双字

    大空头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outlook.com(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2 木瓜电影网 湘ICP备06002990号

电影

剧集

综艺

动漫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