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播放:挪威的森林-正片
  • 自定义第一行提示文字支持fa图标
  • 自定义这是第二行文字

影评


小说很美,改编就那样吧(挪威的森林)影评

改编自村上春树同名小说的《挪威的森林》,陈英雄导演,村上春树亲自担任编剧,松山健一、菊地凛子和水原希子等人主演。讲述了大学生渡边与直子、绿子等人之间的爱恨纠缠。画面构图很美,基调奠定的不错,没看过原著的恐怕会看得没头绪,虽然原著我也没怎么看明白。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 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除了描写原始情欲的冲动外,原著里还有这段话我特别喜欢:“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会再相遇。” 电影的确没有拍好。

就是喜欢这种调调(挪威的森林)影评

既然那么喜欢,还是写下吧。

元月2号,为了这部电影特意去香港看。意外的得到一本#挪威的森林#的笔记本和明信片,爱不释手。对于#挪威的森林#,一切都要从高中开始说起。
高中的我,开始酷爱文学,看各种各样的书,我跟同桌C疯狂的迷恋村上春树。我记得,在午饭后,我们经常去学校附近的一家小书店,寻找新书或在那里停留一会看看书,在那里我买了第一本村上春树的书,也就是#挪威的森林#。大学后,我将村上春树所有的书买齐,并一本一本的读下去,我就是这样的迷恋村上春树。我一直没有看过村上的相片,后来见到有点失望。

每看一本,总会在脑海里塑造书中的角色。对于喜爱#挪威的森林#这本书的读者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渡边,直子,绿子,铃子吧。
离看这本书的时间挺久了,依稀记得一些片断和人物的个性。看电影时,慢慢想起来。我们是看中午12点那场,坐在影院的正中间,影院的人很少。村上春树的语言再此出现在耳边,并且渡边,直子,绿子从脑海里出现在荧幕上,第一次在视觉上出现。还有那首会一直在脑海里盘旋的曲子#挪威的森林#。
对于最后,渡边在电话亭里打给绿子,绿子问渡边,你在哪里。渡边恍若,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哪里。这段小说,我记忆犹新。电影永远表达不出小说的意境。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小说的诠释和对主角的形象塑造。但不管怎么来说,#挪威的森林#代表着一段葱白的时光,那段青春的日子。

木月永远活在17岁
直子永远活在21岁
渡边离他们越来越远,,,

这部片子在香港定为IIB,渡边跟直子的第一次,在下雨天直子的小公寓里。两人激情的拥吻后,镜头扫过直子裸露的肩。惯性思维的我以为他们已经做完了,结果镜头又到渡边才开始脱衣服,原来才刚刚开始。。。
这样记一下,也可能是我从未看过大屏幕限制级的电影,虽然这部还不算限制级,不过在大屏幕看,我确实有很不一样的感觉,包括那些惯性的思维,或被剪掉的画面。

对村上春树的喜爱,就是喜欢他写文字的那种调调。那种似乎就是一种生活的调调。没有其他别的原因。就是喜欢这种调调。犹如春天雨后阳光出来般的下午。

当我们谈论挪威的森林时,我们谈些什么(挪威的森林)影评

    村上春树的好,不在于故事,甚至不在于文字,而是那种无所事事的,绵长的,氤氲的,但欲罢不能的氛围。这种氛围也许正是最贴近人生的本质状态的东西。在村上的笔下,它化作人物罗里吧嗦但又给人以强烈异样感的对话,化作“一种优雅的饶舌,一种有节制的故弄玄虚”(林少华)。这使得村上的作品很难以被改编为实实在在的确切的电影影像。一旦切实了,那种氛围就很容易消失。加之小说曾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陈英雄改编这部作品的压力和困难可谓非常之大。看到这电影拍出来,被骂得体无完肤,几乎于心不忍了。可能大家的要求太苛刻了?我抱着哪怕再现了原著一二分的神采也好的心情看完了这部电影。确切地说,陈英雄不是没有再现村上的神采,而是根本没想去再现那份神采。他索性把村上笔下这个很具有“私人性质”的故事,变了一副样子。每一个人物都变得有点似是而非。

      松山健一对渡边来说太帅了一点。渡边在我的心里是一个需要长久的相处和理解才能发现其魅力的人物。而不是一个一眼望去就令人心生摇曳的忧郁美男。他不是那么喜欢说话,但一开口绝对妙语连珠,而且是不经意的那种。是一个对学业,对名利,对权势很疏离,但想要努力也绝对办得到的聪明人。他的脸是“看久了觉得跟你在一起也未尝不可”的那一款。非要具体地说,渡边君其实是一个王小波式的人物。就是那么一副嘴脸,平时不怎么说话,其实脑子里一包乱七八糟的坏水,也绝不容易被打倒。你想,王小波要是长得跟F4似的,不是挺别扭的么。这还都只是表面的问题,最根本的是电影里的渡边太孱弱了,心理从始至终是非常脆弱的。没有表现出渡边君因对世界的疏离而导致的强大。他对直子的感情,混合了对木月,对青春,对自己的怀念。同时有一种责任在其中。随着直子的日益崩溃,渡边感到自己应该越来越强大。“除了强大,我别无选择。”这一点,在电影里没有得到足够的表现。而渡边君从最初的满不在乎,到满不在乎之下仍然要奋力生活的转变,正是深深打动我的地方之一。

    直子的内心就像是红楼梦里的林妹妹,幽怨愁苦一大堆。但直子是非常隐忍的,她很注意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染给别人。在疗养院里,情绪最低落的时候,没法说出完整的话,也没法写信,渡边君去看她,她也是微笑着,抱着身子听渡边和玲子说话,说抱歉没法交谈,但听你们说话我就很开心。电影里直子的崩溃来的太快。而且总是动不动就抽抽着哭。导演又省略了直子亲眼目睹姐姐在房间上吊的经历。观众自然对直子的崩溃和神经质产生不能理解的厌恶感。

   绿子在电影里被符号化成一个活泼烂漫的美少女。她为了省钱买锅而一个月只穿一副胸罩,她去千叶的女同学家里做客,她在贵族式高中度过的时光都一概被省略。其实绿子性格里,经历里,都有和直子相近的地方,但绿子选择了不一样的态度。她绝不认输。她讨厌高中的学校,所以她决不能败下阵了,反而要每天坚持去上学,不迟到,不早退,生病了爬也要爬去学校。这种自然而然的不服输的尽头是绿子阳光开朗的真正原因。也是她之所以吸引人的根本。

   玲子最重要的几段人生经历---小指突然不能动而再也不能成为钢琴家,她与13岁女孩的不伦关系,她在疗养院里与直子的亲密无间...陈英雄也都将之略去。这就使得玲子的形象非常单薄,最后跟渡边君完事后那一句“我又找回了年轻的感觉”真是够雷人的。

   同样的问题在永泽,初美身上也存在着。永泽绝对是个喜爱读书,且对书的品味非常不俗的人。他和渡边初次结识也是缘于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共同喜爱。陈英雄却硬是让他讲出了“人生多么美好,不要在静止的书本里浪费时间”这种话。

    整部电影把《挪威的森林》纯爱化了。把它简化成了一部爱情故事。这小说最大的主题其实是死亡,里面的爱和性,情和欲,以及其中人物的生存状态是在这一主题之下才得以延展。“死不是作为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着。”导演要把它拍成一部三角恋,做这样的提纯处理,当然也无不可。毕竟影片也是一次再创作。但问题是导演也没有完全把它拍成纯爱片,似乎还想捎带着也探讨一下迷茫的人生。最后使得整部片子怪模怪样,渡边不是渡边,但又有渡边的影子,绿子不是绿子,但又有绿子的影子。搞到最后,这片子就既不陈英雄也不村上春树了。还不如学学张艺谋,要改就把这“中心思想”给改得彻头彻尾的。虽然山楂树之恋原小说里也有一些情欲描写,比如说写到老三和静秋躺在一起时勃起了,背着静秋过河时感觉到静秋丰满的胸部在后背上跃动等等。但经过张艺谋的改编,现在一提起《山楂树之恋》,谁想到的不是“纯”啊!

PS 我觉得玲子和渡边为直子举行的音乐祭礼绝不能少啊。他们喜欢看的书,喜欢听的歌神马的,陈英雄都视而不见。村上的世界里,音乐绝对是要展现的啊。。。NND继续背单词了。一个小时写了这么篇东西好有负罪感。

一宵冷雨葬名花(挪威的森林)影评

  虽然直子最后是吊死在一片雪地里,不过那时我还是想起了这句诗,一宵冷雨葬名花。

  在大概去年吧,得到挪威的森林会被拍成电影的消息时,即期盼又害怕。期盼过那夜夜伴我的文字变成真实的画面,又怕失望,怕那些画面摧毁深藏在心里曾经那片海市蜃楼。纠结地等候着这部电影。直到日本公映前好几天,看电影的宣传网站上,在电影挪威的森林下,并列着,挪威的海,挪威的山,挪威的菜等等,一系列挪威之旅的介绍。 似乎有点讽刺地意味着电影对原作的理解程度。

  电影是12月11日周六开始上映的,我在那天晚上订购了周一的电影票,只是因为平日会打折。很不巧,今天,周一,东京下雨了,初冬的冷雨。我应该只是会抱怨一下,早知道下雨就不订今天的票,或者后悔一下买票时没有看三天之后的天气预报。但是又很巧,这雨非常应电影的景。

  现实是雨,电影也是雨,直子生日那晚是雨天(原作也是雨天),后来去绿子家作客后接吻的时候也改成了雨天,渡边每晚的踌躇也在下雨… 那雨,似乎无时无刻在提醒我,导演是出生在应该算热带气候的越南。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 我很清楚的记得,小说中直子生日那晚是雨天。而我只记得,噢,电影里稍微有点剧情的地方全是雨天。 泛滥的一种标记符号。似乎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导演似乎是雨天一定用来渲染悲伤。这样看来,想必在越南的热带气候下,是很难不得抑郁症了。

  这就又回到了一个原点,村上春树的小说为什么打动人? 从各个层面分析,答案会有很多。 但从上面的一个比较来看,我觉得,至少有一个答案是,小说描写很平淡,用很普通,自然,不做作的手法叙述,而不是固定用一种事物很生硬地去象征另一种事物。比如电影了,用雨来渲染忧郁,试图用那个手掌的伤口刻意象征内心的伤口。把那个伤口拖上至少一个月,还能一捏就流血。 而小说里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描写,更能理解肌肤的伤口会愈合,而心里的伤口... 这种表面平淡的写实,反而能渗入人心。

  小说中给人与真实感的,还有那些地点的标记。直子和渡边在东京偶遇那天,从四ツ谷,走过饭田桥,过了御茶之水,最后到駒込,渡边的寮能看到新宿的夜景,绿子家在丰岛区的大塚,永泽,初美一起去过银座吃饭,然后和初美在涉谷散步。我能很清楚地列这些地名,也许是因为我来了日本这么久。但是,我也很怀念,刚来日本的时候,在地铁或电车上,无意经过某个站,看着站牌(当时听不出来),然后一瞬间想起, 噢,这个站好像在挪威的森林里有提到过? 这就是一种真实感。小说里有,而电影里没有。小说里那些没有画面的住宅区两边小商铺的小路,那些沿着铁路的小路。 而电影里除了森林还是森林,提到了一次駒込(我觉得那里不是駒込),并未有其他地点的标记。把马甲一换,那些学生运动的人换成文革的。这事就能发生在中国,甚至是越南。

  一个车站画面完成的地点标记,一段铁路,飞驰的电车。这些在日本动画,日剧的日常元素。居然没有在这部电影里出现。我不认为这是越南导演的一个革新。有些东西就是不能少。

  画面与文字的表达方式的差异,更多混杂着理解的差异。 关于木月的自杀,小说里似乎是写了一句,我不知道究竟花了多少时间死去。 就这比手指头略多的几个字,电影里用了几分钟,几百上千格画面去表现。显然有些傻气。并不是直面死亡,就能传达悲伤。 相反,小说开头描写那些风景的画面,用了很多字。但用画面,几十格就能重现的画面。却反而被省略掉了。那汉堡机场的细雨乌云,那些闪回的风景和对话。反而是增加故事真实感,和因时间的冲击的忧郁气氛的最好手法。试想,如果片头会有大量不稳定的闪回镜头,接着开始叙述故事。在观众心理,会制造一个这个故事是回忆,是真实的感觉。而导演没有。

  在角色上,小说里绿子自我评估过胸型好,可电影里绿子根本就没有胸(喜欢那个演员的原谅我)。当直子每次歇斯底里地吼叫时,我怀疑了, 难道直子不是因为不能发泄自己的感情而死的吗?对起比电影里那个歇斯底里大吼大叫的人的直子来,小说里,直子只哭过两次,生日那晚那次,和后来在疗养院里提到木月的时候。怀念起那个走在前面,漫无目的,几个小时不说一句话的直子。

  这部电影,画面唯美,风景如诗。可惜我并不能满足于这些表面的美。这不应该只是小说的插画。我开始怀念书里绿子的很多小故事,那个戴湿胸罩为了存钱买厨具的故事,那个有钱人和没钱人的区别的问题,去千叶的女朋友家做客的遭遇。而电影里绿子除了性幻想外很难说有什么故事。 或者是我看东西的方式不一样,我开始怀念起所以小说里的支线小故事。玲子的故事,甚至和渡边打工时认识那个学美术学生的故事。

  那雾气氤氲的山,那翠绿灼眼的草,还有那飞舞的雪花,配上舒缓而忧郁的Norwegian Wood。给了我们很多东西,但也少了很多东西。我说了很多,我不是说电影不好,也许我是想说不够好,或者说希望能更好。

  电影用不算完美的每秒24格的唯美影像,再现了40年前那个充满迷茫,悲伤,以及爱的故事。

  • 1.0分2024 第09集

    花咲舞无法沉默 第三季

  • 1.0分2024 更新至09集

    花咲舞无法沉默第三季

  • 6.0分2023 第48集

    怎么办家康

  • 6.0分2011 正片

    白兔糖

  • 3.0分2024 全12集

    白暮的编年史

  • 10.0分2024 全10集

    东京罪恶第二季

  • 9.0分2024 第10集完结

    东京罪恶 第二季

  • 9.0分2022 HD

    不是孤单一人2023

  • 5.0分2022 正片

    不是孤单一人

  • 4.0分2023 HD

    爱之闪电

  • 4.0分2023 正片

    G男

  • 5.0分2024 全4集

    告别医院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outlook.com(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2 木瓜电影网 湘ICP备06002990号

电影

剧集

综艺

动漫

资讯